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章 这是怎么回事?(2 / 2)


他话还没说话,苏进已经先开口了:“还有一件文物没有检查完,先结束了再说吧。”

苏进没再理会旁边的人,他离开那两幅惨不忍睹的绢画,走到另一边的桌边,拿起了上面的文物清单看了一眼。

那两排中英文名称极为刺眼地跳进了他的眼帘。

《女史箴图》。

他的目光在这四个字上停留了很久,最后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念出了它的名字。

他已经力持稳定,不让声音透出一点痕迹了,但张万生还是听出了什么,向他这边投来了一个疑惑的目光。

而这时,苏进完全顾及不了其他了。他走到最后一个文物箱旁边,手按在了箱盖上。

女史箴图,是东晋时期顾恺之根据张华的《女史篇》画的一幅插图性画卷。

它是一个长卷,全卷长348厘米,高24.8厘米。原文12节,因此画也有12段,一共描绘了19位女性。它为绢本设色,采用了游丝描的手法,人物仪态宛然,细节精微,艺术价值极高。

现存的这幅女史箴图不是东晋顾恺之的原画,而是唐代的摹本,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,一直被视为经典摹本。

另外在苏进所在的时代,还存在着一幅南宋时期的摹本,被故宫博物院收藏。

相比之下,南宋这幅摹本是纸本墨色,水平稍逊,艺术价值相对就低得多了。

所以,在女史箴图原本已经佚失的现在,通常都把唐代摹本当成真品来看待。

女史箴图原画绘于东晋,推测在公元380至400年间。那时候罗马帝国还没有分裂,欧洲现代国家连出现的端倪也没有,美国的出现更是漫长时光之后的事情。

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魏晋时期,儒学思想受到严重冲击,“独尊儒术”的局面结束,老庄、道家、佛教……百花齐放,形成了一个精神上极度自由,思想上极度开放的时代。

所有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之花绽放得最热烈的时期。

这种时代与思想的转变,让魏晋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了全新的景象。

在此之前,中国的文学艺术慎重端严,更注重对人的内在德行的考察,注重“教化”的意义。

而从这个时期开始,艺术审美逐渐占据上风,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了魏晋的人物画上。

魏晋时期关注女性美,欣赏女性美,并在生活上进行模仿。男性涂脂抹粉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流行而且风雅的事情,在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少见的。

张华作女史篇的时候,是将它作为对当时专权的贾后的一个讽谏,因此绘的是“女德”,是想要“苦口陈篇,庄言警世”,其实主要目的是说教。

但是顾恺之在为它绘制插图的时候,却仍然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的变化,同时体现了他自己的美学追求。

女史箴图整幅画采用游丝描手法,用笔精细绵密、繁密无际,如“春蚕浮空,流水行地”。线条贯穿画面,使得三米多的长卷极具整体感,每一段相对独立,又前后照应,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极高。

顾恺之提出了“悟对”与“实对”的说法。

实对指的是对单个人物眼神的刻画,悟对则是对多个人物眼神与神态交流的捕捉。

因此,他不仅笔法细劲连绵,设色典丽秀润,对女史箴中每一个情节的设计以及其中人物的描绘都非常传神,达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,放在整个时代中间来看的话,更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。

毫无疑问,出现在公元三世纪的女史箴图是华夏绘画史上的顶级珍品,即使只是唐代摹本,也是真正的无价之宝,在华夏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。

之前,它一直被收藏在紫禁城建福宫花园,慈禧太后时期被移往颐和园。

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,它被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·K·约翰逊上尉趁乱盗走,最后以25英磅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。

可笑的是,约翰逊上尉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举世珍品的价值,他把它拿给大英博物馆,只是想让馆员为画轴上的玉扣估价而已……

在苏进上个世界,女史箴图一直保存在大英博物馆,但是极少拿出来展览。

苏进完全没想到,在这个世界里,他能在华夏的土地上看到它,还是被英国人主动拿回来的……

想到曾经听说过的它的历史与现状,此刻,当苏进的手按在文物箱的表面上时,连他的心也忍不住剧烈跳动了起来。